Loading
0

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理论及应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理论及应用

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

该项目对世纪之交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无法解决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以及大城市病等问题,持续开展了20年的研究,为研究解决京津冀地区发展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创造性深化了人居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京津冀空间发展机制,及时提出区域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发展了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与布局方案,引领了城乡规划领域的技术进步。

项目发表相关京津冀规划理论及实践应用论文238篇,出版著作13部,项目在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和实践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8项,华夏建设科技奖2项,国际奖励2项。项目成果在京津冀以及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开启了京津冀区域规划的新时代,项目创新成果纳入京津冀协同战略,并应用于北京、天津、河北省等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有力支撑了京津冀各级政府决策、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项目获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认可,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注:图片为示意图,不代表本文内容

三、项目简介

京津冀是我国的首都地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特大城市地区之一。世纪之交,京津冀地区面临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历史机遇。但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北京城市功能过多过密与“大城市病”问题,表现为“摊大饼”式扩张、核心地区“空间爆炸”,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紧张等,二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表现为“环京津贫困带”、“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

国际经验难以解决中国问题,西方理论为城市和区域规划提供了参考,但不适合国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土与区域规划方法失效并陷于停顿。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特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保障城乡有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组经过20年的努力,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创造性提出以空间有序和环境宜居为目标的区域-城市整体协调法则、协调京津冀自然-人工环境整体秩序、协同人居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的理论,为解决京津冀复杂巨系统的规划发展问题提供了新范式,实践并发展了人居科学。

2.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京津冀空间发展机制和特大城市地区中心城区与边缘地区协同机制,科学预判北京要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在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各个关键时间节点,提出京津冀建设“世界城市地区”的战略目标,“一轴三带”的战略性空间布局和“四网融合”的重点领域协同策略,应用于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3.创造了情景模拟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战略规划与重点领域行动计划相结合的规划新方法,提出了核心城市“有机疏散”与城市地区“重新集中”相结合的新理念,构建了“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区域城镇布局新形态,支撑了京津冀空间布局规划,并广泛应用于京津冀地区规划的编制、决策和实施。

项目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扭转了1990年代以来区域规划无效的问题,引领了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京津冀城乡规划”的编制,为2014年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应用于北京、天津、河北省等城市100余项规划,有力支撑了各级政府决策、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项目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跨地区合作传播创新成果,提出的新规划方法在全国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

项目出版著作13部,发表论文238篇,引用总计3403次。项目在京津冀地区的工作共取得了全国城乡规划奖8项、华夏建设科技奖2项、国际奖励2项,其中《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得住建部2016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由三位院士领衔的鉴定会认为:“项目组取得了重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项目整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主任胡安•克洛斯(Joan Clos)指出“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研究项目是将学术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并直接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典范。”

四、客观评价

  • 鉴定结论

由吴硕贤、叶嘉安、刘加平三位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

1.项目组首次提出“大北京(京津冀)”的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京津冀空间发展机制,通过京津冀一期、二期、三期的一系列规划研究,科学预判北京将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和世界城市地区的战略目标,提出京津冀特大城市地区“一轴三带”空间布局安排,以公共服务、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为重点领域,提出城镇-交通-生态-文化“四网融合”的协同策略,在京津冀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提出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

2.项目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区域整体和有序宜居为目标的区域-城市整体协调法则,协调京津冀自然-人工环境整体秩序、协同人居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的路径方法,为解决京津冀复杂巨系统的规划发展问题提供了新范式,实践并发展了人居科学理论方法,为人居环境成为国家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之一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项目组还创新了核心城市“有机疏散”与城市地区“重新集中”相结合的规划新理念,以及“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区域城镇布局新模式,塑造京津冀地区人居环境的新形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3.项目组针对19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滞后的被动局面,创造了情景模拟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战略规划与重点领域行动计划相结合的特大城市地区规划新方法,对全国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编制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项目组针对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高度复杂,单一学科、单一部门的努力难以有效应对的状况,带动21家单位、140位专家组建多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科学共同体”,搭建了政府、社会、学术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进行长期的持续性动态跟踪研究,创建了城乡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新模式。

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组取得了重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项目整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获得奖项

项目团队作为承担单位或重要成员在京津冀地区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获得全国城乡规划奖8项、华夏建设科技奖2项、际奖励2项,获得省级城乡规划奖和科学技术奖21项。

项目团队作为承担单位或重要成员运用项目创新成果在全国其它地区获得华夏建设科技奖4项、全国城乡规划奖4项,获得省级城乡规划奖和科学技术奖21项。

其中主要奖项如下:

1.“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得2016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获得2005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实施评估”获得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4.“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获得2005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5.“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规划”获得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6.“北京市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复兴规划”获得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7.“北京乡村地区的可持续规划与设计”获得2009“豪瑞”全球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金奖。

8.“北京白塔寺城市再生项目”获得2017“拉法基豪瑞”全球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荣誉奖

(三)学术性评价

1.查新报告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11于2017年12月29日就项目进行了查新,查新结论为:“除了本查新项目组成员发表文献外,国内外未见研究内容相同的公开文献报道。”

2.同行评价

Joan Clos(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主任)评价:“在可持续人居环境发展领域,(清华大学开展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研究项目是将学术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并直接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典范。”

周干峙(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研究团队开展的京津冀研究“对首都的城市规划和首都地区规划,以至各地编制规划,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改变了规划滞后的被动局面。”

李文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评价:京津冀研究“从就城市论城市逐步转向从世界的视野看城市,将该地区的发展与世界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具有创造性的意义。”

胡兆量(北京大学教授)评价:京津冀研究报告“有两大亮点,第一是揭示人口压力、环境危机和区域协作三大矛盾,第二个两点是抓住区域协调的重点,提出长效机制。”

李晓江(京津冀协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前院长)评价:“从研究的一期、二期到三期成果,都是在京津冀区域发展最关键的时候,提出了思考和对策。”

五、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开启了京津冀区域规划的新时代,对京津冀空间发展新理论,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项目提出的“世界城市地区”为协同规划纲要提出的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于“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科学支撑。

项目提出的规划新理念和布局新方案,广泛应用于京津冀各地城乡规划,为各级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被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四大城市定位“世界城市、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项目提出的核心城市“有机疏散”和“双曲线”多中心并联的空间结构,促成了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新城建设”和“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

项目提出的空间规划新方法在全国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广泛应用。项目团队提出并不断实践的情景模拟和政策研究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相结合的新规划范式,2000年以来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乡村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时任广州市长、市委书记林树森(2011)总结实效认为:“对现行规划体制的创新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

社会效益:凝聚科学共识、决策共识和社会共识,推动人居科学的不断进步,传播人居科学和京津冀特大城市地区的创新成果。 项目团队在20年间先后动员了21家单位、140位专家组建“科学共同体”,开展多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协作,连续组织了7次人居科学国际论坛,5次规划学会自由论坛等,逐步形成科学共识。项目团队通过举办北京2049成果展、清华大学人居科学展等向社会广为传播人居科学的最新进展,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逐步形成社会共识。

核心城市“有机疏散”与城市地区“重新集中”相结合的区域协同的规划新理念应用于项目团队开展的实际项目,切实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在核心城市外围,项目团队提出的基础设施规划得以落实,如提出的新七环(一期报告,2002)等已经得到实施,涿密高速(2008年建成)的通车极大便利了北京外围地区城际间交通,改善了环首都地区中小城市居民出行条件。在核心城市地区,项目提出的旧城“整体保护、积极创造”策略,在北京大栅栏、首钢地区、什刹海地区、白塔寺地区进行了实施,在保护整体传统城市格局的基础上,提升了传统街区的环境品质。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主要论著

序号 专著/文章 出版社/期刊 出版年 作者
1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及二期报告、三期报告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013 吴良镛、吴唯佳等
2 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吴良镛、吴唯佳等
3 中国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9 吴唯佳
4 北京城市空间趋势和布局战略思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实施评估研究 北京规划建设 2012 吴唯佳、于涛方、赵亮、于长明
5 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 城市规划 2003 吴良镛、武廷海
6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北京规划建设 2004 毛其智
7 新时期中国区域空间规划体系展望 城市规划 2007 武廷海
8 京津冀地区区域空间发展的

模拟研究——国家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初探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编制创新-第3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2014 赵亮、朱洁
9 多中心巨型城市区研究:京津冀地区实证 规划师 2007 于涛方、邵军、周学江
10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吴良镛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职务 工作

单位

完成

单位

对本项目

的贡献

支撑贡献的证明材料
1 吴唯佳 教授 系主任,副所长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负责人,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2 吴良镛 教授 所长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3 毛其智 教授 副所长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4 武廷海 教授 副所长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5 赵亮 副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2、3做出突出贡献 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6 于涛方 副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1、2做出突出贡献 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7 王英 副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1、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8 黄鹤 副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1、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9 张悦 教授 院党委书记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1、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10 刘武君 教授级高工 总工程师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11 边兰春 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12 林文棋 高级工程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2、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13 党安荣 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2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14 刘健 副教授 副院长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2、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15 李王锋 高级工程师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对创新点1、3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证书、项目应用证明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清华大学为项目完成单位,对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完成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围绕项目建立的各科技项目与知识产权成果形成的。

清华大学吴唯佳,主持项目的总体设计,对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协调落实技术实现和应用工作。该项目的完成人主体来自清华大学。

1.刘武君作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与其它完成人共同完成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和《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

2.李王锋作为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生态专家与其它完成人共同完成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

3.刘武君和李王锋与其它项目完成人共同获得2016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内容来源:住建部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