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0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内装系统

点击下载完整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5 内装系统

5.1一般规定

5.1.1内装系统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装配式内装的方式。装配式内装是一种以工厂化部品、装配式施工为主要特征的装修方式,其本质是以部品化的方式提升品质、提高效率,同时减少人工、节约资源能源消耗。

5.1.2内装系统包含装配式墙面和隔墙、装配式吊顶、装配式楼地面、内门窗、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整体收纳以及套内管线。

5.1.3内装系统应与设备与管线系统集成,实现内装和套内设备与管线维护、改造时无需破坏结构系统的目标。

5.1.4内装设计应在建筑设计的统筹下,与建筑设计同步协同进行,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及设备与管线系统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

5.1.5内装部品选型应在建筑设计阶段确定,并应根据部品的规格尺寸协同各专业进行方案设计和深化。

5.1.6内装部品的选型应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基础上,优选环保性能优、装配化程度高、通用化程度高、维护更换便捷的优良部品。

5.1.7内装部品的接口设计应做到连接合理,拆装方便,使用可靠。优选集成化部品,减少外部接口,简化设计和施工。

5.1.8内装系统在条件具备时可穿插施工,提升施工速度,缩短项目工期。

5.1.9内装系统应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科学的施工工序,并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5.1.10内装系统宜采用获得产品认证的工业化部品。

5.2标准化指导

5.2.1内装的模数协调

1、内装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的原则。

2、内装系统的隔墙、固定橱柜、设备、管井等部品部件,其尺寸不到lm的宜采用分模数M/2的整数倍;尺寸大于lm的宜优先选用1M的整数倍。

3、内装系统的构造节点和部品部件接口等宜采用分模数M/2、M/5、M/10。

4、内装部品部件的定位可通过设置模数网格来控制。

5、内装部品部件的定位宜采用界面定位法。

6、内装集成设计和部品选型应按照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的要求,实现内装系列化和化。

7、内装部品接口的位置和尺寸应符合模数协调的要求,采用标准化的接口。

5.2.2内装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

1、结构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应考虑内装的需求,宜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的结构形式。

2、采用局部结构降板进行同层排水时,应在设计之初结合项目的特征,合理确定降板的位置和高度。

3、内装系统的施工应与结构系统明确施工界面。

4、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内装系统与外围护系统的划分和接口。

5、内装设计应与结构系统和外围护系统相关构件的深化设计紧密配合,在设计阶段应明确构件的开洞尺寸及定位位置,并提前做好连接件的预留预埋,需考虑的预留预埋可参照表5.2.2。

与内装系统配合的构件需考虑的预留预埋表5.2.2

部位 项目
墙体 内装连接需要的埋件; 预留厨房排烟管出口风帽、厨房止回风口; ()卫生间止回风口; ()空调交换机管道孔、空气净化机管道孔; (5)预留给水管、同层排水横支管、同层排水座便器的孔洞等
楼板 ()预留内装连接需要的埋件; ()楼板应根据设计需求和定位预留排水管出口; ()预制楼板底部预埋热水器吊挂螺栓装置、预制楼板底部预埋中央空调主机吊挂螺栓装置等情况需要考虑预埋加固点

5.2.3装配式墙面和隔墙

1、墙面和隔墙系统集成了支撑构造、填充构造和饰面层,包含与外墙及分户墙结合的贴面墙和室内隔墙以及相应部位的管线和设备。

2、墙面可采用架空方式(图5.2.3),用螺栓或龙骨等形成空腔,满足墙面管线分离和调平要求,在管线设备集中的部位宜设检修口。

3、隔墙的主要形式有龙骨类和条板类,应根据项目的隔声、防火、抗震等性能要求以及管线、设备设施安装的需要明确隔墙厚度和构造方式。

4、隔墙的宽度尺寸宜为1M的整数倍,厚度尺寸宜为分模数M/10的整数倍,分户墙的优先尺寸宜为200mm,内隔墙的优先尺寸宜为100mm。

5、墙面的厚度尺寸应考虑标准化要求和构造需求,如免架空调平需求、收纳管线需求、设备集求。

6、墙面和隔墙应与结构系统有可靠连接,应具备防火、防水、耐冲击等性能要求,应在吊挂空调等设备或画框等装饰品的部位设置加强板或采取其他可靠加固措施。

7、墙面和隔墙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满足不同功能房间的隔声要求。墙板接缝处应进行密封处理。

8、墙面和隔墙所用的墙板饰面应符合不同室内空间要求的功能及效果表达。墙面和

5.2.4 装配式吊顶

1、吊顶(图5.2.4)的架空空腔内可铺设管线、安装灯具等,以方便维护和更换相应的管线和设备。可根据需求设置全屋吊顶或局部吊顶。

2、吊顶的平面尺寸应与功能空间的模数网格相协调;高度尺寸应在满足设备与管线正常安装和使用的同时,保证功能空间的室内净高最大化。吊顶可集成的有电气管线、给水排水管、排烟管、新风空调管线。

3、按照龙骨材料的不同分类,常用的两种吊顶为轻钢龙骨吊顶与木龙骨吊顶。

5.2.5装配式楼地面

1、楼地面系统采用架空地板系统时(图5.2.5),架空空间可以敷设管线,在有供暧要求时,可采用干式地暧地面系统。

2、楼地面系统的架空空腔高度应根据集成的管线种类、管径尺寸、敷设路径、设置坡度等因素确定,完成面的高度除与架空空腔高度和楼地面的支撑层、饰面层厚度有关外,尚取决于是否集成了地暧以及所集成的地暧产品的规格种类。

3、楼地面应和设备与管线进行协同设计,并在需要的地方设置检修口。

4、楼地面应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并应满足耐磨性、抗污染、易清洁、耐腐、防火、防静电等性能要求。厨房、卫生间等房间的楼地面材料和构造还应满足防水、防滑的性能要求。

5.2.6 内门窗

1、内门窗由套装门窗、集成门窗套、集成垭口组成。

2、内门窗洞口宜为1M的整数倍,各功能空间内门洞口的优先尺寸可按表5.2.6用。

各功能空间内门洞口的优先尺寸(mm)表5.2.6

项目 优先尺寸
起居室(厅)门洞口宽度 900
卧室门洞口宽度 900
厨房门洞口宽度 800、900
卫生间门洞口宽度 700、800
考虑无障碍设计的门洞口宽度 1000
洞口 2100、2200

3、内门窗部品的选用应满足防火、隔声等性能要求,门窗部品收口部位宜采用工厂化门窗套。

2.7 集成式厨房

1、集成式厨房是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和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

2、集成式厨房应与居住建筑套型设计紧密结合,在设计阶段即应进行产品选型,确定产品的型号和尺寸。

3、应预留集成式厨房的安装空间。应在与给水排水、电气等系统预留的接口连接处设置检修口。

4、集成式厨房应合理设置洗涤池、灶具、操作台、排油烟机等设施,并预留厨房设施的位置和接口。

5、集成式厨房墙板、顶板、地板宜采用模块化形式,实现快速组合安装,如需设置橱柜、电器等设备时,在架空墙面须预留加固板。

6、集成式厨房的橱柜宜符合表5.2.7规定的优先尺寸。

橱柜的优先尺寸(mm)表5.2.7

项目 优先尺寸
地柜台面的完成面高度 800、850、900
地柜台面的完成面深度 550、600、650
地柜台面与吊柜底面的净空尺寸 不宜小于700、且不宜大于800
辅助台面的宽度 800、850、900
吊柜的深度 300、350
吊柜的高度 700、750、800
洗涤池与灶台之间的操作区域 有效长度不宜小于600

7、集成式厨房门窗位置、尺寸和开启方式不应妨碍厨房橱柜、设备设施的安装和使用。

5.2.8 集成式卫生间

1、集成式卫生间是指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墙面(板)、吊顶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集并主要用干式工装配的卫。

2、整体卫浴是集成式卫生间的一种类型,以防水底盘、墙板、顶盖构成整体框架,

3、结构独立,配上各种功能洁具形成的独立卫生单元。在具备现场条件时推荐优先选用整体卫浴。

4、集成式卫生间应与居住建筑套型设计紧密结合,在套型设计阶段应进行产品选型,确定产品的型号和尺寸。

5、应预留集成式卫生间的安装空间,应在与给水排水、电气等系统预留的接口连接处设置检修口。

6、集成式卫生间宜采用干湿分离的布置方式。

7、集成式卫生间应保证防水性能。宜采用干式防水底盘;防水底盘的固定安装不应破坏结构防水层;防水底盘与壁板、壁板与壁板之间应有可靠连接,并保证水密性。

5.2.9整体收纳

1、整体收纳是由工厂生产、现场装配、满足储藏需求的模块化部品。

2、整体收纳的外部尺寸应结合居住建筑使用要求合理设计。

3、收纳空间长度及宽度净尺寸宜为分模数M/2的整数倍。

5.3 通用技术要求

5.3.1 内装系统应考虑抗震安全,且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震发生时内装部品倒塌。

5.3.2 内装系统应考虑防火要求,选用耐火性能符合要求的内装部品。厨房的顶棚、墙面、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5.3.3 内装系统的部品和设备安装时,不应破坏其他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5.3.4 内装系统应采用环保的部品及材料,并保证施工环境绿色及安全。

5.3.5 内装系统应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实现居住的的安全性和长期优良性。

5.3.6 居住建筑内装设计应考虑美观,紧密结合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合理搭配颜色、材料质感,营造美观舒适的室内环境。

本文内容来源住建部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